关于唐朝那些不为人知的事—算入科举(未经考究,请理智阅读)
永徽五年(654 年)冬,洛阳龙门石窟佛像修建工程现场一片焦灼 —— 原定 “二十万缗” 的预算已耗尽,工程却仅完成过半,负责核算的官员捧着满是错漏的账目,面对唐高宗李治的质询无言以对。这场因 “算术不精” 引发的工程延误,成为压垮传统科举体系 “重文史、轻技
永徽五年(654 年)冬,洛阳龙门石窟佛像修建工程现场一片焦灼 —— 原定 “二十万缗” 的预算已耗尽,工程却仅完成过半,负责核算的官员捧着满是错漏的账目,面对唐高宗李治的质询无言以对。这场因 “算术不精” 引发的工程延误,成为压垮传统科举体系 “重文史、轻技
为进一步打造书香政协品牌,以书香政协助推书香社会建设,杜尔伯特县政协推出“书香政协·荐书共享”栏目,邀请县政协委员、县政协机关干部化身“领读人”“荐书者”,精选承载着履职智慧与人生哲学的好书,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,以委员读书带动全民阅读,共筑书香满城的人文风
科举制,起于隋朝,至唐宋慢慢完善,到明清逐渐走向僵化。可以说,横亘在历史长河1300多年的科举制,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在唐朝科举的内容、规则、考试方法等方面都比隋朝科举细致,是科举制重要的完善阶段。
考生号舍宽3尺(约93厘米)、深4尺(约124厘米),后墙高8尺(约248厘米),前檐高6尺(约186厘米)。两侧砖墙设有砖托,可插入两块号板:一块平放作床,另一块立起与砖托组合成桌椅,实现“一桌一椅一榻”的多功能空间。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科举制度宛如一颗璀璨又复杂的星辰,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也投下了长长的阴影。当我们把目光穿越到公元前后,会发现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才选拔变革正在悄然酝酿,直至隋唐时代彻底成熟,它就是科举制。而在西汉早年,与之类似的举孝廉察举制度,也曾在历史的舞台上
1847 年冬,泉州举人陈师海在进京会试的船上翻着账本,越算越心慌:从泉州到北京,雇船花了 28 两,住客栈 15 两,给沿途关卡的 "孝敬钱"8 两,还没到京城,随身带的 60 两银子就花了一半。他在《清科举时期士子晋京赴试旅途记事》里写:"此乃第五次赴京,
科举考试所考的知识内容,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广大以读书、应考为职志的读书人购阅书籍的指引,也形塑着读书人群体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。本文主要探讨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考试用畅销书,试图揭示有哪些书是通行于晚清读书人之间的,它们对读书人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构成怎样的影响
1992年周星驰主演的电影《武状元苏乞儿》,虽然是喜剧,也一定程度上让大众了解到了武科举的流程和含金量。剧中的苏灿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二代,平日吊儿郎当,却将考中武状元做为人生目标。
作为晚清名臣,林则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,他曾多次担任考试官,整顿考场弊端,推行革新举措,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公正运行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暮春的风裹挟着玉兰香气,轻轻掀开绣坊的窗棂。苏清婉伏在案前,正仔细核对绣坊的月账,青竹帘外忽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。丫鬟春桃掀帘而入,手中捧着青瓷茶盏,轻声说道:“夫人,老爷从庄子上回来了,说想见您。”
历史上,科举,除了是众所周知的选官制度之外,更是效益可观的造士制度: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,仅仅只有极少数的士子能被遴选为官;绝大多数落第者构成了士农工商之首“士”的主体,在全国各地维护着帝国的安定。
1905年9月2日,清廷宣布:“著即自丙午科为始,所有乡、会试一律停止,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。”[1]对于这样一个延续千年以上的重大制度之废止,主持其事者张之洞、袁世凯等乐观地预言:“欲补救时艰,必自推广学校始;而欲推广学校,必自先停科举始。……庶几广学育才,